集体备课是教师掌握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集体备课是在教师个人备课的基础上,教研室教师共同研讨,交流经验,集思广
集体备课是教师掌握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集体备课是在教师个人备课的基础上,教研室教师共同研讨,交流经验,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完善教学方案。为规范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章基本要求
第一条集体备课是教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集体备课,做到统一教学课程目标、统一各章授课的共性内容、统一重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考核要求。
第二条集体备课应经常化、制度化,各教研室(系、实验教学中心)每学期开学要制定集体备课计划。原则上每2周组织1次集体备课。每学期结束应对本学期集体备课实行情况进行小结。
第三条集体备课由教研室(系、实验教学中心)负责人或课程负责人主持,原则上教研室全体教师均应参加集体备课。
第四条每学期第一次集体备课应安排在正式上课之前,由教研室主任根据教学内容做出安排,纳入教研室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第二章集体备课形式
第五条主备人通过“说课”,参与者通过“议课”,主持人通过“结论”的形式开展。
第六条集体备课可以采取线上、线下方式进行。
第七条每次集体备课记录应认真做好会议记录,内容完整、详实,原始记录由教研室保留存档。
第八条主备人应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认真书写教案,备课时要做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系统规范,条理分明,讲解清楚。
第九条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应阅读主备教师教案,并对教案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做出评价。
第十条主备人和其他教师均应认真对待集体备课活动,做到准备充分,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三章集体备课内容
第一条备课程与专业达成度
认真研读培养方案,明确本课程在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之间的达成度关系,处理好本课程与先修课程、平行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
第二条备大纲
解读教学大纲,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讲解的方式方法。根据学科和教育理念的发展,结合课程所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并制定(修订)教学大纲。
第三条备教材
确定所选用的教材(一般选用国家规划教材),确定授课教师及学生参考书(含外文图书参考资料),并熟悉掌握教材和所授内容,同时对所授内容适当补充新进展、新方法、新技术的介绍。
第四条备教学内容
一、优化教学内容。根据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结合学科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根据OBE教学理念合理设定教学中的重点,科学分析教学难点疑点,确定最优教学内容。
二、研究课程评价。根据课程所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研究能反应学生学习成效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形成有效的课程评价方法和体系,并根据考核结果,反馈分析改进教学方法。
合理设置过程性环节。布置的复习思考题、作业、报告等是否适量,有层次,能否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拓展学生视野,能否适应社会、用人单位需求(如执业医师、从业护士资格等考试的需要)。
明确课程考试宗旨、考题类型和成绩评定办法与标准。
三、规范实验内容。包括实验室安全规范、实验准备、实验操作、仪器设备使用、预防实验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等。
第五条备教学方法
学习研究国家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文件和动态,根据教育教学发展,研究合理使用有利于提升教学成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一、重点介绍教学设计的具体思路与构想,如教学内容取舍、教学时间分配等,主要看主备课人教学的整体步骤是否清晰,衔接是否自然,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案例、情景选用及问题设计是否合理,多媒体制作的效果是否能体现所授教学内容,效果是否明了,双语教学要求是否符合教学要求等。
二、引导学生怎样去学习、理解和记忆所授知识,主要看主备课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以及上学期存在问题的梳理、制定的策略和引导方法能否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以及课堂教学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和拟定的应对方案是否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第六条备教学研究
一、讨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教学问题,交流教学经验,取长补短。
二、对新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指导。
三、学习本学科当前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如何将新成果融入教学,实现科研促进教学。
四、学习学校新的教学管理文件,研究如何提高教学管理效能、促进教学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