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积极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主要阐述人类幸福、优势与潜能的学科。课程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积极的情感体验、逆境中的积极心理、积极的人格与自我、积极的关系等。其中核心内容是主观幸福感、心理流畅体验、积极情绪、乐观、希望、复原力、性格优势与美德、积极自我与动机、积极的爱、感恩与宽容等。该课程是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全面地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来阐述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实践应用。通过本科的课程学习,学生掌握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运用学科相关知识及理论,提升主观幸福感、增强心理韧性、培养积极心态,并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的能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与人文关怀,保证学生达成专业的相应毕业要求。
2.《社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阐述个体与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与行为规律。课程内容包括社会认知、社会行为、态度与偏见、人际关系、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团体与领导、健康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及积极心理学等。其中核心内容是个体与社会的互动、群体行为、社会认知、态度形成与改变等。该课程是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全面地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来阐述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实践应用。通过本科的课程学习,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运用学科相关知识及理论,合理分析和解释各种社会心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与人文关怀。保证学生达成专业的相应毕业要求,为后续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3.《团体心理咨询》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主要阐述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及实践应用的学科。课程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技术、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阶段及实践应用。其中核心内容是团体发展阶段、团体咨询技术、团体咨询活动设计及应用。该课程是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全面地运用咨询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来阐述团体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及技术方法。通过本科的课程学习及实操训练,学生掌握团体心理咨询的核心技能;具备运用团体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技术设计和实施团体心理咨询活动的能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团队意识及协作能力、社会责任意识与人文关怀,保证学生达成专业的相应毕业要求。
4.《认知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主要主要探讨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阐述人类注意、记忆、语言等高级心理过程的认知机制。课程内容包括三部分:信息加工模型、记忆过程及知识表征形式、语言等高级认知过程的认知根源。其中核心内容是记忆过程和语言的心理加工机制。该课程是实验与理论深度结合的学科,综合运用行为学实验和神经影像技术等方法揭示认知活动的本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特别是要使学生弄清楚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使学生了解认知心理学的科学实验设计,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能够联系实际分析认知心理学的问题并能够把理论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5.《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释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基本规律的科学,在当前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课程内容包括六部分:绪论部分、学生心理、一般学习心理、分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教师心理。其中核心内容是一般学习心理和分类学习心理。该课程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学科,综合运用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知识解析教育场景中的心理现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利用有关知识分析具体的教育心理问题,提高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了解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保证学生达成专业的相应毕业要求。
6.《认知神经科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一门学科基础选修课程,主要阐述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及其临床转化路径,是脑功能研究与心理疾病干预的理论基石。课程内容包括四部分:基础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高级认知和情感过程的神经基础、异常心理的脑科学基础、脑功能的终生发展。其中核心内容是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该课程是多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综合运用电生理学、功能磁共振技术等方法探索心理-脑-行为的映射关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活动的神经机制与脑功能发展规律;具备运用认知神经科学方法解析脑疾病的能力;树立以人类福祉为导向的科研伦理观,强化解决精神疾病与脑发育障碍问题的社会责任感。保证学生达成专业的相应毕业要求。
7.《心理学专业英语》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所必修的一门专业双语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本专业英语术语的表达方法,而且能学习权威专家最新的研究成果,从而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该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心理科学的基本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学习该课程后,掌握必要的心理学英文词汇,学会阅读简单的英文文章,学习英文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助力学生达成专业相应毕业要求。
8.《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研究正常成年人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学科,是学习心理学其他分支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含三部分: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认知过程、个性心理。其中核心内容是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该课程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学科,运用实验法、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来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奥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具备分析和解释心理现象的能力;树立科学的心理观。助力学生达成心理学专业的相应毕业要求。
9.《管理心理学》是管理类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研究管理活动中个体、群体和组织心理现象及行为规律的学科,是指导高效管理实践的理论基础。课程内容涵盖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三大部分。其中核心内容是解析不同管理场景下的心理活动对管理成效的影响。该课程是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全面运用心理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来阐述管理中的人性本质、激励机制、团队协作等关键问题。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管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具备洞察员工心理、有效激励团队、解决组织冲突的能力;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价值观,助力学生达成专业相应毕业要求。
10.《人格心理学》是普通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人格理论知识、理解人格的本质和内涵以及将人格理论应用于实践方面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发展的、系统的和实践的观点来认识人格的结构、人格的发展、人格的评估等问题,形成科学的人格观,培养他们分析人格、理解人格、评估人格的能力。并使他们了解完善人格的途径。该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应用结合的学科,在大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课。要求学生学习该课程后,掌握人格的本质和内涵及不同的人格理论;具备将不同人格理论运用于实践分析的能力;树立良好的人格观念。保证学生达成专业的相应毕业要求。
11.《心理学史》就是研究西方国家中主流心理学和中国心理学发展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包括哲学心理学思想史和科学心理学的创建和发展史,其中重点介绍心理学独立之后的发展史。教学内容在介绍了心理学的历史渊源、心理学独立之初的流派的基础上,主要讲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在心理学发展中影响极大的心理学派别的基本理论及相关发展,并介绍了当代心理学的最新取向的内容,使学生基本了解心理学历史发展的全貌,为进一步学习心理学奠定基础。该课程是一门纯理论学科,为大学一年级下开展。要求学生学习该课程后,掌握心理学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及其与中国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关系;具备健康的思辨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树立为中国心理学事业发展做贡献的远大抱负。保证学生达成专业的相应毕业要求。
12.《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选修课程,主要阐述学校环境中个体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和行为的基本规律,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心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课程内容包括三部分:学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校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学校心理学的常见问题与干预措施。 其中核心内容是学校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及其在实际教育中的应用。该课程是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全面地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来阐述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行为表现。通过本科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学校心理问题的能力,树立关爱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保证学生能够达到专业的相应毕业要求,并为未来从事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心理学基础。
13.《犯罪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选修课,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学科。课程内容包括主要研究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犯罪心理机制和结构,犯罪的动机与行为,不同主体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群体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犯罪心理的预测与预防等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部分,第二部分是各种类型的犯罪类型,第三部分是应用技术。其中核心内容是第二部分的各种类型的犯罪类型。该课程是偏重社会科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综合学科,目标是使学生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犯罪案例,提升犯罪预防与矫治能力,掌握犯罪心理研究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司法实践能力。在课程思政方面,着重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爱国精神,弘扬民族精神,让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保证学生达成专业的相应毕业要求。
15.《妇幼心理学》是妇幼保健等相关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阐述儿童和女性各年龄阶段心理行为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揭示这一特殊群体产生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及影响因素的学科,是指导妇幼保健及临床相关工作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课程含基础、儿童、妇女、实践四部分内容,核心是掌握妇幼不同阶段心理行为特点及相应评估、干预方法。该课程是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全面地运用心理学、生理学、临床医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来阐述妇幼群体的心理现象及相关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妇女和儿童心理的基本知识、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评估与干预方法(知识);具备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妇幼心理行为、开展妇幼心理咨询及治疗的能力(能力);树立关爱妇幼群体、以科学严谨态度对待相关工作的价值观(价值观)。保证学生达成专业所对应的在妇幼心理相关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毕业要求。
16.《人际关系心理学》是根据“成功素质教育”理念而特别编订的一门非专业素质课,本课程旨在启发和提高人与人交往的水平,把公共关系学、现代礼仪、心理学、人际沟通、商务交流、网络应用等知识融为一体,强化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采用互动、模拟、角色演练等授课方式,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人际交往的技巧,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融入社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本课程主要讲述人际沟通的基本概念及有效的手段,通过模拟场景,为学生提供将概念应用到现实中去的机会,提高学生处理沟通问题的能力。
17.《沙盘心理治疗》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专业必修课《咨询心理学》、《心理咨询技能》的必要补充,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与心理咨询的相关学科共同构成了系统的心理咨询理论体系与技能。为学生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奠定基础。心理咨询与治疗作为一门应用科学,以各种心理学理论为依据,有其系统的心理咨询理论体系与技法。在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多样化的今天,沙盘心理疗法作为一门有效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法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手段已经得到科学的佐证和教育临床现场的广泛认可。沙盘心理治疗是来访者在治疗者的陪伴下,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在盛有细沙的特制箱子里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疗法。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沙盘心理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为学生今后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提供可操作性的工具。
18.《实验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阐述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实验设计的基本问题及系列实验操作的介绍及应用,是认知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学习的前提,也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提供支持。课程由四部分内容构成:第一,基础知识,介绍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思想,研究伦理与研究程序;第二,实验设计,阐述心理实验中的变量、主要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原理;第三,实验技术,介绍心理物理学、反应时等实验心理学经典技术;第四,各领域的心理实验研究,即实验法在一些具体领域中的应用。其中核心内容是第二部分实验设计。该课程是以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学科,要求学生学习该课程后,掌握心理学实验的原理与设计思路及实验报告的写作程序和规范;具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假设的能力、设计实验检验假设的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科研协作的能力;培养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与批判思维精神,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验态度。保证学生达成专业的相应毕业要求。
19.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旨在为学生提供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训练,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奠定方法论基础。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其运用统计工具解决心理与教育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科研素养与数据分析水平。课程内容涵盖描述性统计、概率分布、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核心知识领域,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应用训练。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理解统计学的逻辑框架,熟练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为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与技术支撑,同时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诚信科研的价值观。
20. 《SPSS与高级心理统计》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科基础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并掌握高级心理统计方法,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和论文撰写提供方法论支持。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统计原理,提升数据处理与分析技能,增强科研能力。课程内容涵盖多元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高级统计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SPSS操作训练。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夯实统计理论知识,熟练运用统计工具,提升数据分析能力,从而解决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为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树立诚信科研、求实创新的价值观。
21.《心理测量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阐述心理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在心理学研究与实践中的应用。课程内容包括心理测量的理论基础、测验编制与标准化、信度与效度分析、常用心理测验的介绍与应用等。其中核心内容是测验的编制与评估。该课程是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全面地运用统计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来阐述心理测量的科学性与实践性。通过本科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测量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编制、评估和应用心理测验的能力;树立科学、严谨的测量观念。保证学生达成专业的相应毕业要求,为后续的心理学研究与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22.《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心理学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主要方法,初步掌握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操作程序与基本步骤。在强调课程的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在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研究和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学习为心理学专业学生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前导课程《普通心理学》的开设,使学生对心理学学科知识形成全面的认识;《心理统计学》的开设,可帮助学生对统计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形成初步认识;《实验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程所涉及的心理学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实验法和测量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延续性的深入学习,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巩固。